12月2日,宝库「匠人说」活动在上海中心37楼的宝库艺术中心举行。这次活动邀请了古琴艺术家杨致俭先生作客,和大家分享——斫琴之道:古琴制作的传统技艺。这是一场结合音乐演奏和讲座的活动!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场:
独奏《流水》
琴箫合奏《渔樵问答》
活动一开场,杨老师便为我们带来了古琴演奏的经典曲目,无论是古琴独奏《流水》,还是琴萧合奏《渔樵问答》,嘉宾们听得很认真,纷纷拿起手机录音、录像!
活动现场,嘉宾们反响热烈
现场还有抚琴体验、制作工序的展示:
抚琴体验
了解古琴制作工艺
接着,杨老师便和大家分享如何制作一把传世好琴,从最初的选材谈起,到更多基本的技术,譬如:如何将古琴的槽腹挖好、做好大漆工艺、装琴徽、琴弦蝇头的制作等。
除了技术之外,师法的传承也很重要。除了师从龚一、李翔霆两位古琴泰斗和“江南箫王”戴树红教授,历代的名琴也是他很好的老师。
在分享阅览传世名琴的经历,他说:“我曾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当时冯院长非常客气。我提出希望观赏他们收藏的唐代古琴。冯院长告诉我,台北故宫有相关规定,如果不是展出的藏品,即使是院长特批,也必须提前3天提交申请报告。我说可以,我愿意等三天。
台北故宫有三张琴,两张唐代的,一张元代的。我们过去时都戒备森严。经过严格的安检后,戴上口罩。库房里出来两个人,戴着口罩,戴着手套拿着琴,就问你要看哪里,但不给让人碰。
不管怎么样,我真正再次看到唐代古琴的实物。古书上说“唐圆宋扁”,唐代的琴是圆的,宋代的琴是扁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圆?是圆滚滚的圆,还是浑圆的圆?当我看了更多唐代的琴,对唐圆的这种大气磅礴而浑然一体的造型就有了更深程度的理解。
嘉宾提问
除了好老师的指引和好琴的阅历,建筑学出身的他,结合画法几何等专业知识,用科学量化的眼光达到当代制琴的新高度。
这份研制古琴、传承文化的匠人精神,一直是宝库「匠人说」活动想和大众分享的理念,也和整座宝库艺术中心在建筑上再现各类手工艺遗承的用心不谋而合。
标签: 斫琴之道 古琴制作 匠人精神 宝库「匠人说」 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