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古琴名家丁承运教授专访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古琴专业老师招聘_专业古琴老师_古琴知名老师

Q:中国音乐传统的传习方式与现代音乐教学的区别?

A:

中国古琴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音乐学院的西方教育模式引入以前,一直是在民间传承的。老师教学生的方法和现在在学院里的不同。文人之间,亦师亦友。一般教的时候,两张琴对弹,老师弹一句,学生弹一句。在教的过程中间,其他文化,像诗文书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间传承。像我的老师顾梅羹先生,诗文书画什么都通,像张子谦先生也是一样的。所以它是在一个文化的大圈子,在这个文化圈子里进行传承。这是古代传统的传承方式。

音乐学院在中国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学生要在音乐学院里学习古琴,就要先考入音乐学院。考音乐学院的时候有门槛:视唱练耳、乐理、一定的演奏技能你都具备了,才能进入这个学院。相关文化是不列入考核标准的。量化的考核,如视奏等,都有它的规格,这种规格在所有乐器考核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这种模式是现代西方音乐的传承方式,视唱练耳,读谱,视奏。老师一般不再对弹,你有谱子你就可以演奏,老师再加以指点。考试的时候器乐都是同一种要求,就跟琵琶、古筝、笛子一样。古琴在历史上的那些综合的文化特点,有一些率意的东西在音乐学院就体现不出来。造成了到最后学生都在比技术。而古琴这个乐器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技术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把技术作为主要的东西去追求的话,可能离它的文化精神就越来越远。所以我就主张还用传统的传承方式来传承。现在其实在音乐学院之外的,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按这种传承的方式。但如果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出去教学,可能还是音乐学院的这种模式。

Q:现在音乐学院是否有增加一些选修课来弥补这方面缺失?

A:

没有,只有大学语文。其他的都需要靠自己。

Q:您和武汉的渊源?

A:

1992年我就做河南大学音乐学教授,2001年调到武汉音乐学院。当时因为武音学科建设的需要,要加强琴学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武汉音乐学院早期叫湖北艺术学院,我1964年入校就是就读的这所学校。现在住的这栋楼的原址,我当年也住过。后来下乡到了潜江,1972年回了河南大学。

Q:古琴在武汉音乐学院的现状?

A: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这九大音乐学院里都有古琴的表演艺术专业。星海可能没有固定的招生,其他的都有。武汉音乐学院有硕士点,叫音乐学方向琴学专业。是以研究和演奏并重的。研究的同时,演奏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他的音乐院校都是在音乐表演艺术的门类里。博士点暂时还没有。

以前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不同,现在是不同学校的老师教出来的都相同。(笑)以前孙绍陶先生有两个学生,一个张子谦,一个刘少椿,这两位老师的文化气质不同,表现出来(琴艺)就很不同。现在按规格在生产,就像快餐罐头,不管在哪个厂生产出来的,都一样。以前你师从这个老师,学习一个门派,体现为个人的风格的时候不一样。现在的学法,在音乐学院里,要学各家之长,把各个门派的优秀曲目都拿来。大家学的都是一样的,所以看似广取众长,结果出来的是一个样。这样也比较使人担忧。

Q:谈谈您和开封的感情

A:

中学以前都是在开封,在武汉八年(1964-1972),然后又回开封,在河南大学,任教三十年。从小在那里长大,又任教30年。基本上一生的大半都在那里度过啦。

Q:河南琴派和湖北琴派有什么异同?

A:

河南曾经是流传中州琴派,但是后来断掉了。湖北从光绪年间开始以泛川派为主,后来也中断了。总体来说,两个地方从古琴上来说,人的差异大于地区的差异。若要从地区上来说,河南较之湖北是更偏北方,在全国版图的正中心,中原人有一种“雅正”的风格。从语音语调上也可以感受到,湖北腔有一些拐弯的地方,尤其在普通话的三声上。所以两地的审美还是存在一些区别,只是这种差别并不大。

Q:关于古琴和昆曲,网上有一种说法。说在昆曲诞生的最初曾经是用古琴跟箫来伴奏?

A:

我没研究过,但作为直觉,我觉得不可能。昆曲和古琴还是有距离的,以前的文人,你要求他直接用古琴去伴奏昆曲,他可能做不到(技术上),而古琴又有“不入歌舞场”的传统。所以,从技术上和传统上,这个可能性都非常小。现在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因为能视奏,这个视奏建立在谱子的基础上。视奏对于现在,像琵琶,就很容易。但对于古琴非常不容易,因为过去的文人没有音节的概念,而昆曲是有的。还有一个原因,古琴音量不够大,没有扩音设备,没有相关辅助,从效果上说,也不太可能。

Q:您也自己做琴,和传统的古琴有什么不同?

A:

最初做琴的出发点和现在不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基本还不能弹琴。但是有一个机会,就是接待外宾。尼克松访华,一些西方国家也陆续有领导来访。于是中国方面接待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化艺术。河南大学当时接待外宾的时候,就会找音乐系(当时的艺术系)。最开始的时候是用古筝,因为古筝有时候广播上会有。中央广播电台都可以有,民间就可以有。但是当时没有播过古琴。用了古筝以后,我就想,可不可以偷梁换柱,对方也不大懂,就偷偷换成古琴。但当时古琴有一个问题,就是音量不够。场子也小,没有扩音器。于是为了扩大音量,我就自己做琴,做了一个很大的琴。(笑)后来就研究,怎么样能通过制作改进音色音量。从1974年开始,没有资料,于是把自己家里的藏琴都拆了,量数据。

Q:武汉地区琴会现状?

A:

我2003年成立了一个琴会,叫伯牙琴会。2003年古琴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在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下面成立了古琴专业委员会,也叫伯牙琴会。社会团体的琴会可能只有这一个,琴馆,琴社就比较多了。

Q:您怎么看考级?

A:

我是不主张这个的,因为考级对传统的学习有破坏作用,尤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上。音乐器乐的学习,绝对不是说弹了这个级别的曲子就到达了这样一个水平层次。大音稀简,一些简单的东西往往没有人注重,取而代之的是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到了技术上。古琴讲究“疏疏淡淡声不多”,也许半天就一声,一炫技,感觉就失掉了。考级对古琴来说,确实不太有利。湖北目前没有考级,我也不赞成,所以大家也没怎么考起来。北京、上海有,但直言不讳,我不赞成(考级)。

Q:但是引入考级是否会推动大家学习的热情?推动高校对这门艺术特长的看重?(比如文艺特长生的招收所衍生的学习热潮)

A:

自己喜欢还是最好的。像大学里没有考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政法大学等,都有自己的社团,大家自发的学习,没有功利在里面,我感觉更好一些。古琴几千年都是谁喜欢谁来学,当然现在商业的东西慢慢有了。

Q:说一个您对古琴艺术的愿景?

A: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它,不管出发点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情。尤其在大学里被很多学生所爱好。我觉得还是充满希望的。尽管现在的文化生活跟以前的审美存在距离,但它的文化精神,我觉得还是能够传承下去的。总体上来说,现在学的人多了,希望它再次回到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来,像周代一样,家弦户诵。(付丽娜老师:起码慢慢的,很多人不会把古琴误认为是古筝啦!)

Q:古琴有没有一些普及性的活动,比如像京剧进校园那种?

A:

有的,我们经常去高校,这几年到北大就有好几次。跟年轻人很容易沟通,因为学生不是很功利,就是喜欢。只要把古琴的文化精神跟他们讲清楚,不需要迎合什么。再者说,本来就应该引导而不是迎合。你一迎合就变了,就弹些什么大阪城的姑娘,吐鲁番的葡萄。这样下去,再弹就流行歌了。(付丽娜老师:笑傲江湖~)

还就是《笑傲江湖》(沧海一声笑)不是古琴弹的,是古筝。以前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他很喜欢古琴。我问他在哪儿听到的,他说在《笑傲江湖》里。(哈哈哈!)后来我说那不是古琴,那是筝。音乐是古筝,拍戏拿的是古琴。

(本文引自新浪湖北文艺《高山流水遇知音——丁承运古琴艺术》)

=======

=======

标签: 古琴 学院 音乐 以前 传承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