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文献即有古琴的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诗经》)等等。
据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谢孝苹先生考证,古琴创制于虞舜时代的乐正夔,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也是世界文化中古老的拨弦乐器。据战国末年《吕氏春秋》、西汉桓谭《新论》、东汉蔡邕《琴操》等文献记述,更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黄帝造琴等传说。
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新论·琴道》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琴操》
这当然不是信史,但从中能看出古人赋予七弦琴的“文化意象”:古琴“非同凡器”,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它是上古时代圣王明君所创制;古琴也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古琴的形制中也蕴含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弦琴“尊而重之”,古琴也实非一般“民族乐器”,古琴中蕴含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借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借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会得道家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意趣。
太古遗音
古琴之所以被中国文化中的“文人”“道人”所喜爱,除了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琴器音声之“古”,可能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古人有听琴“恍若隔世”的记载,视琴音为“遗世之响”。笔者初聆琴音,顿为之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又恍若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深山幽谷。当时非常感动,古人以古琴之音为“太古之声”“太古遗音”,诚不我欺啊!
古琴之所以能发出松沉低缓、宁静悠远的声音,与琴器构造有关。七弦琴的构造乃是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品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因此所出的音声低缓而悠长,音量相当小。音声低缓故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古琴正是以其“古音”和“静美”为特色的。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借琴养心,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人看来,那是娱人的乐器之音,而非养心的“道器”之音,而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
并且,正因为琴音较小,其精微处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听、细细品,逼得我们息下躁动的妄心,去体味那清净本来的真心。
故弹琴听琴皆能涵养性灵、提升修养,因此古琴也就成为士君子修养之物。晋时嵇康《琴赋》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谓古琴“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旷代之宝
万物无常,经朝代之更替。千百年后,天下名琴仍存于世者非常稀有。据考证,现传世唐琴仅十余张,宋琴也已极为难得。因此,唐宋之琴往往被琴人视为至宝。传世之琴,不唯音声品质超凡,其形制、沐漆、断纹、题款等,皆有令人品鉴、玩味不已之处。
作为旷代之宝的名琴,其传承更迭,更留下了许多意蕴无穷的历史故事,诚如苏轼所说:“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历代帝王多有琴痴,宋徽宗赵佶在宫中设“万琴堂”,收藏天下名琴。清代乾隆皇帝也是个琴迷,收藏了许多上品良琴,有《御题琴谱册》,其中有鉴琴文字及名琴图像。
现仍存于世的著名唐琴“春雷”,曾经由两代帝王珍藏。“春雷”由唐代斫琴家雷威所造。雷氏斫琴技艺在斫琴史上公认已至登峰造极之境,雷威在雷氏家庭中成就最大,“春雷”即是雷威所斫琴中的上品。宋徽宗极为宝之,藏于宣和殿中,列为“万琴堂”藏琴第一。金灭宋后,“春雷”为金皇室所藏,金章宗极爱之,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殁后,以此琴陪葬。元初,此琴复出于世,遂又成为元朝宫中之物,后被元帝赐给丞相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于琴学及佛学皆有造诣,其学禅之师万松行秀老人也能弹琴,耶律以此至宝献予恩师。后几百年,“春雷”又曾在民间及宫中流传,晚清时流入裕亲王府,后为琴家佛诗梦所得。佛诗梦又将“春雷”传给弟子汪孟舍,辗转至今,为北京鉴琴专家郑珉中先生收藏。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春雷”一张,乃著名画家张大千之琴。真假春雷、孰是孰非,至今仍是琴坛趣事。由“春雷”之传承,可见一张名琴作为旷代之宝的价值。
现仍存于世的唐琴,惟“九霄环佩”“枯木龙吟”“大圣遗音”“飞泉”“独幽”“清英”“秋籁”等十余张,它们有的藏于博物馆,有的仍在琴家手上,在琴人的妙指下继续发出它的妙音。因此,传世古琴不只是作为“文物”“古董”存在,它仍“生活”在琴人之中。而品琴鉴琴,欣赏几千年之古物的漆色、断纹,欣赏其优美的形制及历代传承者的题铭,尤其是静夜中聆听那历千百年而不绝、清虚旷远的太古遗音,已不仅仅是一般的文物鉴赏和艺术鉴赏活动,当是“静与古会”,是千百年后的今人与千百年前古人的一种超越时代的心灵交流。
20世纪90年代,西安琴家李明忠赴京,修复音乐研究所珍藏的几十张古琴。当从几个箱底启出那旧损斑驳的古琴时,曾感叹“物是人非”,这么多张古琴,某朝某代、某时某地必曾在琴人雅集上相聚,而今它们重逢了,真乃“千家寥落独琴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喟的事!
中国古琴绵延不绝,历代琴人珍之宝之乃至可以生死予之,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中国文化之生命力所在。琴人对古琴的热爱,也正是对我国固有文化的热爱啊!
《古琴之道》(珍藏版),老桐/著,九州出版社2024年版
老桐